新装备
农机智能化、小型化
新机械加快推广应用
四五米高的“钢铁侠”,玩具般大小的微耕机……在农交会农业机械展区,各种身怀绝技的“钢铁侠”同台竞技,各显神通,引来众多观众。
人群中,最为吸睛的,是一排色选机。“普通色选机每小时加工10吨大米,这款色选机可以加工20吨,买一台机器相当于两台机器。”合肥捷迅光电公司工作人员王晓涵现场“叫卖”。
这家企业对面,另一家色选机企业合肥泰禾也不甘示弱。“我们这款色选机具有深度学习能力,普通机器难以识别的种子芽头,它通过采集物料信息、深度学习,可以轻松识别。”合肥泰禾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企业订单饱满,产销两旺。
农机装备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安徽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机使用大省。2022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超过7070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保有量分别达到29.1万台、23.9万台、5.3万台,均位居全国前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3%,超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省农业农村厅农机装备处处长张道华表示,近年来,安徽省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农机制造业转型升级,全省农机装备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省有全柴动力、中联农机、美亚光电等农机装备制造企业500余家,规模以上农机生产企业200余家,农机企业年产值335亿元。
安徽省农业农村部门多次深入省内农机生产企业和农业生产主体开展调研,重点围绕丘陵山区等区域、设施农业等产业、果蔬茶等作物品种、油菜花生等经济作物、播种收获等关键生产环节,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分环节,全面梳理农机发展需求,2022年和2023年分别编制了农机装备需求和研制清单各72项。
“2022年以来,每年投入财政专项资金1500万元,开展补短板农机装备研发。”张道华介绍,将继续聚焦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等农机装备研发。
新技术
18个产业技术体系成果丰硕
越来越多科技“进村下田”
一株水稻可以结出两次稻穗?没错,这就是再生稻!由省农科院研发的水稻“一种两收”全程机械化丰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让再生稻推广种植成为可能。
“再生稻,种一次可以收两茬。既减少了种子投入,又节省了耕作环节,降本增效。”10月13日,在农交会农业科技创新馆,安徽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陈刚这样介绍。陈刚认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再生稻前景广阔。目前全省已推广再生稻160万亩,未来可以进一步挖掘潜力,特别是一些冬闲田,可以大力推广这一技术。
作为农业大省,安徽省着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农业科技创新供给能力持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农业科技装备水平稳步提升,科技强农作用日益显现。目前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均全国领先。越来越多科技“进村下田”,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2021年,安徽省组建了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的水稻、小麦、玉米等12个行业体系,以跨产业、跨领域为特征、产业关键全链条为主线的农机装备、农业信息化等6个专项体系。目前,18个体系共培育、推广新品种789个,破解各类技术难题178项,突破产业发展瓶颈问题32项,荣获国家级发明专利274项。
“此次农业科技创新馆就是以18个省产业技术体系为单元,突出科研成果、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及相关产业要素对接。”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负责人纵风云介绍,展馆集中展出了近年来安徽省在农业科研任务中研究、开发、引进的新技术233项、新模式104项、新品种226项、新装备47项。
记者在现场看到,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展示皖麦系列小麦品种30多种、主推技术3项、小麦气力式播种机等新装备,推动安徽省小麦产能持续提升;省牛羊产业技术体系展示秸秆变肉,肉牛全产业链发展;省农产品加工产业技术体系瞄准预制菜产业,以科技创新保障食品安全、提升产品品质,吸引了不少参展的预制菜企业负责人参观交流。
纵风云表示,将继续加大力度,开展品种选育、技术栽培、动物繁育、疾病防控等基础性、应用性技术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转化应用水平。同时,聚焦水稻、小麦、玉米、果蔬等主要农作物和农机装备、数字农业、质量环保等重点领域,注重技术集成与配套。
吉客农业元宇宙: https://jknyyyz.com/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做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