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消费设施,优化消费场景,各地有何经验?此前,有很多有关建设智慧城市的报道。其实,“智慧”赋能不仅能让城市焕发新活力,也可以让传统农贸市场变成现代化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作为人们日常消费场景的传统农贸市场,在智慧赋能下不仅可以提升百姓的购物体验,更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智慧赋能
让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更“聪明”
凌晨两点钟,新泰市青云街道的农批市场已经开始热闹起来。
海鲜批发商户田贵云:咱那货都是从日照、青岛、连云港等沿海城市来的,货都很新鲜,价格也很便宜,老百姓都很喜欢。
在这个大屏幕上,全国果蔬平均价格,本市场平均交易价格、成交量、当日销售冠军等数据都是实时更新的。数据的背后是市场与建设银行合作开发的“智慧农批”系统,从升级商户的结算系统开始,逐步拓展到帮助市场实时监控与统计买卖行为,快速进行物流配套、实现农产品溯源等,让消费者买得更放心。
外地客商吕明志:通过一卡通消费了之后,扫上边这个追溯码,就出来产地信息、进场信息、检测信息,还有采摘时间,所以说现在很方便,比较安全。
“智慧农批”系统不仅让农产品交易更透明更安全,还为市场商户提供了更多服务。
搭建平台
农产品实现“买全国卖全国”
山东新泰的这个智慧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山东省首个智慧市场。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信息”技术,市场与国内多个大型批发市场建立起合作关系,搭建起面向全国的销售平台。
新泰市招商服务中心主任娄霞:传统农贸市场环境比较差、效率比较低,这种情况就倒逼我们必须突破困境,让市场通过提质升级,来更好地满足周边群众的需求。
改造后的智慧农批市场不仅提升了当地群众的消费水平,还实现了农产品买全国、卖全国。韩成是当地的蔬菜种植户,上个月,他还在为地里成堆的豆角和茄子发愁。
种植户韩成:我分这几亩地种豆角和茄子,原来走街串巷,非常担心卖不掉,卖不掉就烂地里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韩成将菜拉到了智慧农批市场,借助市场的渠道优势和强大的仓储物流,很快就把菜卖到了北京和天津。
种植户韩成:现在有了这个农批市场,他们外地客户的大车过来,干脆一下都采购了。
据了解,新泰市智慧农批市场入驻商户已达1500多户,带动周边群众就业5000多人,今年预计交易额能达到30亿元以上。
擦亮特色名片
把游客留下来让消费活起来
去过天津的百姓,一定对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群印象深刻。其中,有百年历史的五大道“小洋楼”建筑群又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但此前这里大多是住宅和办公场所,来这里的游客,往往一两个小时参观就结束了。如何在保护好建筑风貌的同时,又能把游客留下来,让消费活起来呢?
今年6月,天津市发布了相关行动方案,提出擦亮“洋楼”历史文化名片,打造“万国建筑博览会”特色消费场景。来看看他们具体是怎么做的。
这一片紧邻五大道小洋楼群的废旧老厂房引起了五大道管委会的注意。经过改造,这里诞生了大大小小26家创意店铺。破旧的工业风与特色小店混搭在一起,颇具“文艺范儿”,成了五大道的新晋“网红”。
市民:之前来这边就是遛一遛,看看周边的房子,景色。现在过来,这边有一些消费的地方,能打卡一些天津的美食,还是很不错的。
老厂房变身网红打卡地,同时激活了“小洋楼”的消费潜力。使游客从“参观拍照看完就走”,变成了看看风景、回味历史、品品咖啡、逛逛市集,没有大半天根本离不开。
和平区五大道管委会副主任李亚静:老建筑重获新生之后,不仅对于重庆道地区是一个活力的提升,对于整个五大道文化旅游区,还有天津的老建筑的开发利用,应该说都是一种探索和尝试。
一栋栋小洋楼之间,融入了特色餐饮、创意小店,还引入了草坪咖啡、老爷车展、潮玩集市等时尚元素。同时,在洋楼内还推出了沉浸式戏剧展演,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洋楼历史文化。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做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删除。)